血液中氣體成分的調節
留意: 學習血液中氣體成分的調節時,注意:
1.
刺激主要是二氧化碳的變化,但實際可調節到的氣體也包括氧氣。
2.
血液中氣體成分的調節跟滲透與體溫調節比較:
(1)
同時涉及兩個系統,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,任何一個系統工作得不好,都會影響血液中的氣體成份。而且可以這樣說,血液中的氣體成分量其實取決於工作得較差的系統。即是任何一個系統停頓的話,便無法保證到血液中的氣體含量。
(2)
短暫的缺氧,身體已死亡。因此一般情況下血液中氣體成份的調節,主要靠的是神經系統的運作。激素的發揮主要應用於突發情況。
(3)
這內容涉及更多構造,例如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及相關神經遞質。但留意,其實這些構造,也跟體溫調節有關,祇是沒特別提及相關的名稱而已。
感應機制項目
|
細項
|
滲透調節
|
體溫調節
|
血液中氣體成田分的調節
|
|
刺激
|
類別
|
血液中水勢
|
1.
外界溫度
2.
體內溫度
|
二氧化氣含量
|
|
感受器
|
類別
|
滲壓感受器
|
冷、熱感受器
|
化學感受器
|
|
位置
|
下丘腦
|
1.
皮膚(感受外界)
2.
下丘腦(感受體內)
|
1.
延髓
2.
頸動脈體、主動脈體
|
||
傳送至控制中心
|
訊息類別
|
--- (註1)
|
1.
神經脈衝
|
1.
化學物質
2.
神經脈衝
|
|
途徑
|
--- (註1)
|
1.
神經纖維
|
1.
腦脊髓液
2.
神經纖維
|
||
控制中心
|
位置/構造
|
下丘腦
|
下丘腦溫度控制中心
散熱中心
|
延腦呼吸中樞
|
延腦心血管中心
|
反應
|
控制垂體分泌較少抗利尿激素的量
|
透過神經脈衝及激素分別控制多個效應器
|
發出神經脈衝
|
發出神經脈衝
|
|
傳送至效應器
|
訊息類別
|
激素(抗利尿激素)
|
1.
神經脈衝
2.
激素
|
神經脈衝
|
|
傳送途徑
|
血液
|
1.
神經纖維
2.
血液
|
神經纖維
|
交感神經/副交感神經
|
|
效應器
|
位置
|
集尿管壁
|
[神經脈衝]
1.皮膚
(1)
通往皮膚表面小動脈
(2)
汗腺
(3)
豎毛肌
2.
骨骼肌
[激素]
1.
甲狀腺素
|
1.
肋間肌
2.
橫隔膜
|
1.
心臟的竇房結(起搏點)(一般情況下)
2.
腎上腺(緊張或受壓時)
|
作用
|
對水的透性
|
1.
收縮
2.
汗腺分泌更少汗液
3.
豎毛肌收縮
|
收縮/放鬆
|
1.
發出電脈衝,傳至心房及心室
2.
分泌腎上腺素
|
|
反應
|
|
產生較多稀釋的尿液
|
1.
更多血液流至皮膚表面
2.
較少熱能隨汗液散失
3.
毛髮豎直,可保存更多空氣於毛髮間
|
控制呼吸速率及深度
|
控制心輸出量(包括心搏率和心搏量)
|
備註: 延腦是神經系統屬於腦部的構造,下丘腦同時是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的構造,垂體屬於內分泌系統。下丘腦可說是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之間的橋樑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