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傳染病和疾病的預防
這課題可算是既困難也容易。
學習困難的是,現時許多已知的非傳染病,我們的認知都不多,因此談不上描述疾病的發病機制。(描述機制本來是生物科常考核的題目形式)
說容易的是,正因為我們所知不多,因此也無法準確說明如何預防這些疾病,更枉論如何醫治。DSE考卷內,很少出現這課題的內容,即使出現,許多時也祇需要用健康常識作答便足夠!(所有,許多時差不多似送分!)
但所謂「健康常識」,指的是甚麼? 其實來來去去都是以下數項:
1.
均衡膳食
2.
充足睡眠
3.
適當運動
4.
減少不良的生活方式
留意: 以上的寫法祇是策略,DSE範圍內你應懂得就以上每一項建議一些具體方法的。
不說不知,其實我們現時連睡眠或運動,為何可促進健康的機制都是不清楚的。
遺傳因素不是重點。因為如果疾病單純是因為遺傳因素(例如色盲),那便無法預防! 但如果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疾病的發生機會的話,那維持以上的習慣,本來便是適用於預防所有疾病的。
我們要清楚一點,雖然來自身體內部(如老化)或外界因素(如病原體)會破壞我們的身體,但我們的身體本身便有修復及防禦機制。祇要修復速度較細胞受損速度快,我們便不會生病!
生病 因為 身體自我修復速度 < 細胞受損速度
不過,即使細胞受損速度較修復速度快,我們也未必會生病,或者可以說,我們未必察覺到! 因為我們的身體許多器官,一出生時,似乎是預留有備用細胞的,部份真的受損,其實即時不會有甚麼影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明顯的例子可能是吸煙,煙霧肯定會進入肺內,覆蓋肺泡表面,而且一旦覆蓋肺泡表面的話,便無法排出體外,那即是肺內的呼吸表面積一定減少了! 那為何有些人似乎不受影響,氣體交換好像沒有受到任何影響?
答案是肺泡原來的總表面積根本遠大於實際所需,因此除非某人長期吸煙或進行極劇烈的運動,否則日常的呼吸(氣體交換),根本不受影響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後要一提的是,由於疾病種類太多了,沒可能一一研讀的,因此DSE範圍祇要求學生認知在香港最常出現的疾病,即是(1)癌病(2)心血管疾病(3)糖尿病
作為日常應用,同學基本上需要大概知道以上疾病以下事情便可以
1.
定義(如何才算患了以上的疾病?)
2.
病徵(否則如何知道有否患病?)
3.
基本預防方法(其實都是差不多的)
4.
一般的治療方法的原理(因為所有治療方法都有優缺點,真的患病的話,其實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法的是病人,醫生祇是建議,並應清楚說明不同治療方法的限制或副作用)
5.
日常控制病情的方法,避免以上的疾病影響日常生活。
留意,以上的疾病並不是致死率最高,也不是於短時間便使健康受到嚴重的影響。但正因如此,才有學習的價值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